微縮生醫實驗室的創新時代來臨!!!
~微流體晶片與主動流體控制在體外診斷中的應用~
在過去,分子檢測僅能在中央實驗室進行,需仰賴專業人員與大型儀器。如今,隨著微流體技術與主動流體控制的進步,診斷設備逐漸走出實驗室,走向診所與居家場域。這場技術革命不僅縮短診斷時間、降低操作門檻,更推動即時檢測(Point-of-Care Testing; PoCT)與現場檢測(Point-of-Need Testing; PoNT)的普及。
核心技術:微流體與主動流體控制

微流體晶片(Lab-on-Chip)能在微米尺度下整合液體傳輸、反應與檢測,將「實驗室」濃縮於單一晶片。根據流體控制原理,這些系統可分為被動與主動兩類:前者仰賴毛細力或離心力驅動液體,後者則結合外部氣壓或機械致動以精準掌握流速與時序。
為何主動控制成為關鍵?
在體外診斷(In-Vitro Diagnostics; IVD)中,試劑加入、混合、反應與量測皆需精確時序。主動流體控制可實現這些流程的自動化,使檢測快速且穩定。透過外部驅動模組控制微流體匣內的閥門與泵浦,不僅能提升精準度,還能讓驅動部件重複使用、降低交叉污染風險,並讓微流體匣成為一次性耗材。小型化挑戰與新技術突破
過去流體控制受限於笨重的電磁閥與泵浦,如今透過形狀記憶合金(Shape Memory Alloy; SMA)與壓電致動器等新型驅動技術,控制模組可壓縮至名片大小。這不僅讓檢測儀器更輕、更靜、更省能,也為「掌上實驗室」的實現打下基礎。應用實例
Memetis 公司開發的氣動控制模組整合 16 個 SMA 閥與壓電泵,可在微型平台上精確控制多個片上閥門與泵浦;另一款機械式驅動模組則透過 SMA 柱塞提供高力輸出,推動液體流動並可逆轉流向,實現複雜流體操作。這些創新顯示,微流體與主動流體控制正重新定義醫療檢測的速度。
若您想了解更多關於 微製造技術與流體模組設計整合的細節,熱烈歡迎與我們聯繫。
Bob.Lin@twyfp.com
James.Tseng@twyfp.com